微生物检验报告十二问
2025-08-01 09:02:00
1.什么是微生物检验报告?
微生物检验报告是实验室通过专业方法检测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粪便、环境拭子等)中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的检测结果记录。它像一份“健康侦探报告”,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类型、选择治疗方案。
2.为什么需要做微生物检验?
主要有3个方面的作用:
①明确病因:区分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真菌感染)或非感染,避免滥用抗菌药;
②指导用药:在明确细菌或真菌感染的情况下,通过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减少抗菌药耐药性的出现;
③复查时可评估治疗效果。
3.报告含有哪些关键信息?
以上图为例,这是一张含有药敏结果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单,从上到下主要分四个部分:标题、标本信息、检验结果(阳性结果同时包含药敏结果)、报告审核。药敏报告区从左到右分别是:序号、抗菌药物名称、药敏试验测试值结果、药敏试验检测方法、敏感度结果。
从这一张报告我们可以看出的关键信息有:
①标本类型:尿液
②检验结果:阳性
③病原体:大肠埃希菌
④药敏结果:部分抗菌药耐药,部分抗菌药敏感,可以给医生精准用药提供依据。
4.耐药表型是什么?
是指细菌在接触抗菌药物时表现出的可观察到的耐药特性,反映了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能力。这种表型是基因型(耐药基因)与环境因素(如药物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临床常见的耐药表型有(见下表):
5.检测方法MIC和K-B分别是什么意思?
MIC是最低抑菌浓度法,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单位是μg/mL。
K-B是纸片扩散法,指在专用药敏试验平板上均匀涂布菌悬液,贴上含有抗菌药物的药敏纸片,培养18-24小时后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抑菌圈大小,单位是mm。
6.药敏结果数值是越小越好吗?
不同药物之间不可以用数值进行比较。针对同一种药物,MIC法数值越小其效果越好,K-B法数值越大效果越好。
7.治疗学建议中的敏感、耐药是什么意思?
敏感度,其分类源于微生物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参数和临床结果数据,一般情况下包括敏感(S)、剂量依赖敏感(SDD)、中介(I)、耐药(R)或非敏感(NS)。
敏感(S)是指当对感染部位使用推荐剂量时,MIC小于或等于敏感折点或抑菌圈直径大于或等于敏感折点的菌株,通常可被抗菌药物所达到的浓度水平所抑制,产生可能的临床疗效。
剂量依赖敏感(SDD)是指分离菌株的敏感性依赖于对患者的用药方案,对于药敏试验结果在SDD范围内的分离株,为使血药浓度达到临床疗效,采用的给药方案(较高剂量、增加用药率)的药物暴露应高于常规敏感折点的剂量。该分类亦包含针对测试方法固有变异的一个缓冲区,以防止微小的、未受控制的技术因素导致解释上的重大差异,特别是对那些毒性范围窄的药物。
中介(I)是指抗菌药物MIC接近血液和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浓度,和/或疗效低于敏感株。“中介"分类表示药物在机体生理浓集部位或可用高于正常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获得临床疗效。同上,中介亦可作为测试方法固有变异的缓冲区。
耐药(R)是指具有MIC值高于或抑菌圈直径小于耐药折点的菌株不能被常规剂量抗菌药物达到的浓度所抑制,和/或MICs或抑菌圈直径落在某些特殊的微生物耐药机制范围,以及在治疗研究中表现为抗菌药物对菌株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非敏感(NS)是指由于没有耐药菌株或耐药菌株罕见,此分类特指仅有敏感折点的分离株。中介或耐药菌株应被分类为“不敏感”,而不是“非敏感”。
8.药敏试验敏感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一定有效吗?
不一定,药敏试验只是体外试验,与体内的环境不同(体内有吸收、转化、代谢、分配等环节),因此体外药敏试验和体内药物疗效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敏感不一定有效,而耐药一定无效。细菌本身因素也影响着药物的代谢(如诱导耐药、生物被膜等),此外感染部位、给药剂量、用药方式、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等因素,都可能使得药物达不到抑制细菌的最低血药浓度。医生选用药物时另外还考虑药物副作用和过敏史等等。
9.为何有些常用的药物在报告单中都没有呢?
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药敏试验只选择了代表性药物,选用的药物可以通过代表药物进行推导。
②该药物不适合做体外药敏试验。
③分离菌对某类药物天然耐药。
10.报告阴性是不是一定没感染?检出细菌=必须治疗?
拿到微生物检验报告后都需要医生结合症状判断:
对于阴性报告,可能因采样不当、病原体难培养或检测方法限制导致假阴性。
对于阳性报告,由于人体存在正常菌群(如肠道益生菌),需要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
11.为什么我不能当天拿到细菌培养的报告单?
大多数细菌的初次分离培养一般需要18-24小时,在分离到单个菌落的基础上再开展MIC或KB法药敏试验,如上所述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一般需要2-4天才会发出最终的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报告。对于一些生长较慢或者难以分离到单个菌落的标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检验结果。
12.从其他检查检验指标可以看出有细菌感染,为什么脓性标本回报结果为“无细菌生长”?
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感染细菌为厌氧菌,一般细菌培养方法不能生长。
②取到的标本只是体内白细胞和细菌拼搏后同归于尽的遗体。正确采集方式:封闭的脓肿,注射器抽取脓液,尽量取脓肿壁的标本;开放性伤口则用无菌盐水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拭子采集深部伤口或溃疡基底部的分泌物,或剪取深部病损边缘的组织,采样过程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与感染无关的皮肤定植菌混入。
③已使用抗菌药物后取样,抗菌药物抑制了细菌生长。
④某些慢生长细菌需要延长培养时间。常规报告时限看不到生长迹象。
总结来说,要获得一份正确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关键在于合格的标本、及时的送检、以及专业的人士操作加上优化的流程几个元素相互配合才行,只有正确的结果才能对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供稿:检验科 张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