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知识误区解析:安全输血

2024-09-06 16:25:00

输血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医疗行为,对于挽救生命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关于输血存在许多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风险或误解。以下是一些需要纠正的关于输血的误区:

误区一:输血能带来“营养”,可以提高蛋白、增强免疫。

误区纠正:输血不能预防机体血液成分的减损,且血浆在提高血浆蛋白水平、维持循环胶体渗透压、保持血容量、增强抗感染和修复能力、纠正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方面虽有一定帮助,但作用有限。同时,血浆仍具有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且异体蛋白可能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误区二:要输就输全血,全血“最全”。

误区纠正:临床输血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不仅可以防止血液浪费,同时保证了患者的输血安全。全血中的其他成分功能在保存过程中会有所丧失,因此全血并非“最全”的选择。

误区三:血越新鲜越好,最好是热的,有活力。

误区纠正:新鲜的血液虽然其成分活力高,但同样含有较多的免疫活性细胞,可能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此外,新鲜血液在保存和检测上存在限制,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而符合保存要求的血液成分,如8小时内的白细胞、3天内的血小板、保存期内的红细胞,均具有良好的治疗功能。

误区四: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误区纠正:这只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临时措施,且只能少量输注。大量输注时,同样会发生溶血反应等严重并发症。正常情况下,输血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

误区五:直系亲属之间输血最安全。

误区纠正: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其发病率远高于非亲属间输血。因此,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进行输血治疗。

误区六:失血就应该补血。

误区纠正:失血补血的传统观念是片面的。对于失血量少于一定量(如成人800毫升以下)的患者,可以考虑通过输注晶体盐溶液来恢复血容量,而不必急于输血。因为人体具有一定的血液储备和调节能力。

误区七:输血不需要严格的血型配对和检测。

误区纠正: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容性。这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基础,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供稿:输血科 周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