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详细

美小护轻“策”熟“瘘”的一天——叙事护理的温度和力量

2025-03-17 11:06:52

我是一名血透护士,每天清晨,当我推开血透室的大门,消毒水的气味扑面而来。窗外阳光正好,而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机器运转的嗡鸣,透析液流动的滴答,还有病友们或平静或痛苦的面容。作为一名血透护士,每一次走进这里,内心依然会被触动。因为我知道,对于这些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的病友来说,这里不仅是他们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地,更是他们与病魔抗争的战场,而血透护士,则是他们生命旅程中的同行者和守望者。

老李的故事:从抗拒到信任

还记得老李第一次来血透室的情景,他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抗拒和恐惧。尿毒症的诊断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他平静的退休生活。自尊心让他无法接受这种“依赖”,仿佛一旦躺上那张床,他就再也不是那个受人尊敬的退休干部,而只是一个虚弱的病人。我在旁边轻声细语地解释着每一步,他却只是冷冷地点头,然而,随着治疗的进行,他渐渐感受到身体的变化——那种沉重的疲惫感减轻了,呼吸也变得顺畅了许多。我理解老李的心情,也明白此刻的他更需要的是倾听和陪伴。于是,我主动与他聊天,耐心地解答他关于疾病的疑问,并向他介绍血透的原理和注意事项,不断与老李分享一些成功案例,让他看到希望。

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至少,他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最近天气变化大,您要注意保暖,别感冒了。”我一边为他调整透析参数,一边叮嘱道。透析患者的免疫力普遍较低,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除了专业的护理操作,我更注重细节上的关怀:提醒他适时增减衣物,为他准备温热的毯子,在他感到不适时,给予安慰。

每次治疗结束后,我都会笑着问他:“感觉怎么样?”起初,他只是敷衍地点头,后来,他开始愿意敞开心扉和我多说几句,我也在试着让他知道,这些机器和医护人员不是他的敌人,而是帮助他继续享受生活的伙伴。现在的他,甚至在这里结识了几位病友,大家互相鼓励,分享生活的点滴。老李经常对我说:“我刚来的时候就是看到你的微笑,听到你的轻声细语的叙述,我才慢慢放下心理的戒备配合治疗,不然,我早就不在咯......”甚至偶尔还会跟病友开个玩笑:哎,你们要听医生护士的哈,做好控水控盐,我们都要活的好好的。


张阿姨的眼泪:从绝望到希望

张阿姨是一位农村妇女,家境贫寒。确诊尿毒症后,她一度想要放弃治疗,仿佛已经认定了自己无法逃脱这场命运的捉弄。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主动给她讲解国家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同时鼓励她参加科室组织的肾友会,让她看到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人在与病魔抗争。渐渐地,她也在大家的安慰下放松了下来,在血透室里,我不仅是张阿姨的护士,更是她的朋友,会在她感到疼痛时握住她的手,给她力量;会在她情绪低落时陪她聊天,开导她。现在张阿姨每次透析都非常积极,饮食也控制的很好,身体的各项指标都非常好。每次血透结束后,她都会说一声“谢谢”。我知道,这声“谢谢”不仅仅是对血透护士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生命的感恩。

中午12:00,透析室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病友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聊着家常。我穿梭在病床之间,为他们更换透析液,监测生命体征,解答他们的疑问。虽然忙碌,但我的内心却充满了满足感。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次微笑,每一句问候,都能为他们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刘大爷,今天中午想吃点什么?我帮您订餐。”我对一位独自前来透析的老人说道。刘大爷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他。每次透析,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我知道,对于这样的老人来说,孤独和无助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因此,我总是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陪他们聊天,帮他们订餐,甚至在他们感到寂寞时,静静地坐在他们身边,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透析时光。

下午4:00,透析治疗接近尾声。我仔细地为每一位病友进行下机操作,确保他们的血管通路安全无恙。

“李阿姨,今天透析结束了,您感觉怎么样啊?”我一边为她拔针,一边问道。她笑着点点头,说道:“谢谢你,今天感觉好多了。”听到她的回答,我的心里也涌起一股暖流。

“下周见!”李阿姨和其他病友陆续离开透析室,我站在门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夕阳的余晖洒在走廊上,映照出一片温暖的金色。我知道,对于这些病友来说,生命的意义或许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生存,而是与家人、朋友、医护人员共同创造的每一个温暖瞬间。

叙事护理是一种注重倾听、理解和共情的护理模式。在血透室,我们积极践行叙事护理理念,鼓励患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同时,我们也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经验,互相鼓励。这种同伴支持的力量,往往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供稿:唐燕

审核:陈婧 曹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