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学模式
2015-05-31 17:32:00
医院不仅是救死扶伤的阵地,也是向刚离开学校、跨入临床工作岗位的新来者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桥梁。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最后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这个过程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护理实习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动手能力的第一步。在科室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带教老师带一个实习学生,传授从理论到操作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模式渐渐显现出了它的缺点。比如,不同的带教老师对于同一件事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教给学生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可能会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执行上遇到矛盾;再比如,面对特立独行的90后学生,光是靠专业、严肃似乎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手术室,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采取了由护士长李靖总负责、教学组长易丹协调大局、两位老师分别负责理论和操作、再交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教学的新模式。当然,新模式,可远不止这样。
关键词一:黄金一分钟 因材施教
每个实习生新到科室,首先要接受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完成自己的“黄金一分钟”。在属于自己的一分钟内,每个人都要向所有人介绍自己,并且要大胆的总结出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通过这短短一分钟的介绍,组长易丹就能判断出他/她的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擅长什么,从而为其安排适合的带教老师,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二:预知教育
学校和医院,对于学生来说是两个不同阶段。在医院手术室,面对的是真真切切的危重伤者,也可能是一次高风险的手术。预知教育不仅要让实习生能在重重心理压力下工作,也提醒他们可能会遇到医生或患者态度烦躁大声呵斥的情况。对于刚出学校、特别是心思敏感的90后实习生来说,提前告知他们,能够起到‘打预防针’,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关键词三:80后 90后
手术室专科性强,而每个学生实习时间有限。特别是现在,实习人数增加、院校种类众多、学历层次不一,如何让他们在4-5周内能比较全面的接收到相关的知识,是手术室的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80后老师遇见90后学生,过去的严肃严格严厉会适得其反。根据护理部对待实习生要“关心关爱他们的身心成长变化”的要求,安全、快乐、成长,才是带教老师们面对学生们的教育原则。微笑教育,通过说普通话互相学习,偶尔举办一次联谊,或者生日的时候偷偷送上惊喜,就能快速拉近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的互相认可,不仅能带来团结,还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度。
关键词四:成绩
在过去的2013年里,手术室总接受实习生86名,本科5名,大专47名,中专34名,开展了讲座、培训、查房、座谈和总结会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习生的最后考核中,理论平均分数达到93.26分,操作平均分数达到93.52分,相较于过去,这样的成绩是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