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叙事融护理,精准康复护健康——乳腺甲状腺科优质护理服务新篇
2025-05-14 11:32:00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背景下,乳腺甲状腺科以“一科一品”建设为契机,打造“相‘乳’ 以沫,医路护‘甲’”优质护理服务品牌,通过优化术后康复路径、构建全周期随访体系、深化人文关怀实践,打造集“专业、精准、温度”为一体的特色护理模式,助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一、阶梯康复:重塑术后黄金期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科室制定“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阶梯式康复路径。
(一)乳腺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开展上肢握力球训练,术后6小时完成床上坐立、踝泵运动;术后24小时内开始下床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比如床边坐立、站立,甚至短距离行走;术后48小时内开始上肢功能锻炼,预防淋巴水肿,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二)甲状腺术后患者:术后6小时开始颈部肌肉放松操,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术后24小时内,患者开始逐步活动,比如床边坐起、站立,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通过。术后48小时,重点转向发声功能恢复训练和出院准备。如评估是否拔除引流管,进行出院教育,做好心理支持。
配套“一对一康复指导卡”和视频教学,帮助患者随时对照练习。
科室利用康复理疗设备,通过物理治疗的方式促进伤口愈合,减轻疼痛和肿胀。
科学系统的早期康复措施,显著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提升身体功能恢复效果,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云端守护:让专业护理触手可及
针对日益增多的日间手术患者,科室建立全程随访追踪机制。
出院前,责任护士为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伤口护理、饮食、休息、用药等方面注意事项,并发放精心制作的健康教育手册。
出院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通过电话或微信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实时指导康复。
案例:患者张女士,乳腺结节术后第1天通过微信向护士反映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的情况。护士立即将这一情况告知医生,并指导患者尽快到医院复查。经过及时的处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避免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感激地说:“没想到出院后还能得到这么贴心的照顾,真的太感谢你们了!”。通过全程化的随访追踪服务,日间手术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患者安全感倍增,也进一步提升了科室的医疗服务质量。
随访群内实时互动答疑,解决患者居家康复疑虑,实现“出院不脱节”,让优质护理延伸至家庭。
三、叙事疗愈:在倾听中书写生命剧本
科室护理团队重视患者心理创伤,将叙事护理融入日常,持续深化叙事护理实践。不仅在“生命故事汇” 中倾听患者故事,引导患者参与创作疾病叙事作品,如写日记、制作短视频等,以此强化患者的自我表达与心理释放。在护士培训中,增加叙事护理技巧课程,如非语言沟通技巧,让护士能更敏锐捕捉患者情绪,给予及时回应。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
此外定期组织患者座谈会,为患者搭建交流分享平台,让患者在互助中增强战胜疾病的勇气。
护理团队用“去听代替说教,陪伴重于干预”,成为患者心灵创伤的治愈者。
四、多维度人文关怀,细节之处尽显护理温度
从患者体验出发,年均推出10项暖心微创新:
人文环境精心营造:在科室环境布置上,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候诊区、病房。例如,设置文化墙展示患者康复故事、医护人员风采;病房摆放绿植、装饰温馨壁画。在诊疗设备上,采用更人性化设计,如无痛采血针、柔软的检查垫等,从环境和设备细节处减轻患者就医恐惧与不适。
“无触痛换药法”“私密诊疗帘” 提升诊疗舒适度;
术后温盐水漱口包、乳腺专用功能锻炼角等细节设计,兼顾功能康复与心理需求。
正如患者家属王先生所言:“这里的医疗技术精湛却不冰冷,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
乳腺甲状腺科通过"早期康复抓疗效、智慧随访保安全、叙事护理润心灵"的三维联动,不仅治愈身体创伤,更关注患者形象认同与社会功能重建。科室主任在《医患共叙会》中强调:"我们治愈疾病,更要疗愈人生;护理伤口,更要守护希望。"这正是"一科一品"建设的深层价值——让医学回归人文,让护理抵达心灵。
供稿:肿瘤三科 陈柯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