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护心——肛肠胃肠外科(烧伤科)人文关怀护理的温暖实践
2025-06-03 16:42:00
在监护仪的滴答声中,我们始终相信,比药物更治愈的是紧握双手;在消毒水的气息里,最动人的是患者眼角的泪光与微笑。当疾病让身体陷入困境,在肛肠胃肠外科(烧伤科)我们选择用倾听唤醒希望。在这里,每个故事都被温柔承接,每份恐惧都能找到安放之所。我们始终践行“治疗身,更疗愈心”的护理理念,将人文关怀与叙事护理融入日常照护的每一刻。
【人文关怀护理篇】
环境的温度:
为冰冷的座椅穿上毛绒“外衣”,在走廊张贴防跌倒暖心提示,让病房成为疗愈身心的港湾。
心语心愿墙:
患者留言因疾病导致身体不舒适,但护士无微不至、耐心的服务,让患者心灵得到安慰,并留下愿全体医护人员阖家幸福,身体健康。
温暖定格
王阿姨紧握着护士的手:“谢谢你们每次都认真听我唠叨,连我的小苦恼都放在心上。”
曾叔叔的感谢信:“一句句‘爷爷’暖到心坎里,这里的医生护士会弯腰听老人说话,像家人一样。”
生命叙事工作坊:
【案例1】被焦虑困住的生命
王阿姨因结直肠肿瘤术后反复恶心、呕吐,多次入院,恶病质让身体日渐虚弱,在她的眼神里写满了焦虑和抗拒。“王阿姨,您还记得我吗?我是小周。”一句轻声问候,开启了她的故事:因消瘦被旁人议论的难堪、与老伴的沉默冷战、对女儿思念却不敢打扰的矛盾……“当女儿回来时,我总能多吃几口饭。”
当我们听到这句话,了解到了王阿姨对女儿的思念,由此我们与王阿姨的爱人一起制定了“亲情疗愈计划”:
1.用餐时与女儿视频陪伴用餐;
2.与女儿沟通,不定时的通话,设立“母女悄悄话”时间;
3.与医生一起制定营养计划。
一周后,王阿姨的笑容重回脸庞:“原来被理解的感觉,比吃药更有用。”
【案例2】手术台前的千钧之重
当陈阿姨在永久性造口术前突然沉默时,主管护士发现了陈阿姨的不安,面带愁容,想要问问却又不知道问什么。陈阿姨,一名50多岁的结肠肿瘤患者,一年前确诊结肠肿瘤,目前在肿瘤科进行放化疗,一周前突发肠梗阻后转入我科来进行永久性造口术。主管护士为其行术前健康宣教时,陈阿姨很淡定,似乎自己已经接受这一事实。在手术前一天晚上,护士巡视病房发现陈阿姨表情严肃、神色紧张,并且在反复整理着病员服的衣角,这一细节,暴露了这位看似平静的结肠肿瘤患者内心的惊涛骇浪。“您是在担心您的手术吗?”一句轻柔的询问,让陈阿姨眼里充满泪水。原来她害怕再也见不到刚过成人礼的儿子,更害怕自己成为孩子的“累赘”。
护理团队立即启动“生命守护计划”:
1.为讲解这个手术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静脉血栓的防治,预防跌倒、坠床,肺功能的锻炼以及造瘘口的护理。
2.麻醉师角色扮演:让患者亲笔标注监护仪安全参数。
3.亲情能量包:让儿子录制加油视频,以及手写未来规划。
马上就要进手术室了,陈阿姨主动握住护士的手:“现在我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力量”。出院的时候还特别的来告诉我:“小周妹儿,我明天要出院了哦。”
【案例3】腹壁上的重生之花
当李阿姨面对乳腺癌合并肠癌术后的造瘘口时,这位曾经乐观的阿姨陷入了至暗时刻:“它就像一道丑陋的伤疤,提醒我是个残缺的人。”
护理团队启动“玫瑰重生计划”:
1.造口私教课:将更换流程编成顺口溜“一揭二擦三测量,四涂五剪六贴七按压”
2.造口“售后服务”:如果您在院期间还没学会更换造口袋,您可以到我们医院的伤口造口门诊处更换,如果您不方便到院就医,我们医院还有出院后的延续护理服务可以居家服务,为您在家更换造口袋并做相关指导。
3.云端守护网:线上指导群+24小时网络问诊。
转折发生在第七次换药:
李阿姨突然接过护士手中的造口袋:“让我试试!”当她独立完成造口护理的全过程时,整间病房都为她鼓掌。如今,她已是“造口之家”的明星导师,总对新病友说:“这朵腹壁上的花,是我们活着的勋章。”
从被呕吐折磨的深夜到手术后醒来看到初升的太阳,从无处安放紧张的双手到出院时满怀希望的拥抱——在肛肠胃肠外科(烧伤科),我们珍视每个生命故事的温度。当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交织,护理便不再是冰冷的操作,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治愈。
供稿:肛肠胃肠外科(烧伤科) 周润萍、查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