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就害怕? 血液科DIC诊疗新理念有效“应对”羊水栓塞!

2020-12-26 15:19:00

2014年8月10日发生在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张姓产妇手术后死亡的社会事件让“羊水栓塞”这一名词走进大众视野。很多人都是头一次晓得:“羊水栓塞”发病率为两万分之一至八万分之一,一旦女性生育时遇到羊水栓塞发生在孕足月分娩,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即使有部分被成功救治,大脑往往也会因缺氧而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对于病人和家人来说十分的难以接受。


羊水栓塞十分可怕


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到底是什么?它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

从湘潭产妇死亡事件起,我们开始更多地看到了关于“羊水栓塞”的报道,经常有新闻会提到,某某医院为了抢救“羊水栓塞”产妇,给患者输了好多次血,甚至血库都告急了最后才把人救回来——这都算很幸运的了!

为什么会一直输血呢?这就是上面说的人体凝血功能出现了问题,导致血流不止。这种引起产妇大出血不止的凝血功能障碍,被医学界统称为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液堵塞小血管形成血栓


DIC本质上是一种发生在许多严重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微循环弥散性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综合征。

说得通俗一点,DIC就是人体本身自带的血液内凝血机制,因为某些不该进入血液的东西被启动了,导致血液在一些小的血管里形成了血块,而这些血块消耗掉了很多具有凝固血液作用的凝血因子,该止血的地方却止不了血。而这种机制一旦启动就停不下来了。

不止羊水栓塞,引起DIC的还有别的基础疾病,比如:

感染,由感染所致的DIC约占所有病例的30%左右,其中G-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最多见;

恶性肿瘤,占24%-34%;

手术及创伤,包括烧伤、挤压伤等;

其他:溶血反应、脂肪栓塞、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血管炎、糖尿病酸中毒、低氧血症、急性肝衰竭、晚期肝硬化、中暑、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病综合征等。


血流不止的DIC病症

过去,羊水栓塞对于医生们来说,就如同关不住的水龙头——DIC的发生又需要凝血又需要抗凝血,为了留住救治患者的希望,医生们只能不停地给患者输入新鲜的血液……


如今,我院血液科遵从医学发展的DIC诊疗新理念,不跟人体系统作对,只从根源入手,2020年我院血液科参与会诊的全市五例DIC患者(其中四例羊水栓塞)都被成功救治!

据我院血液科主任谢万春介绍,DIC治疗新理念的最大原则就是:找到致病源头,切断促凝物的释放。

DIC发生时何种蛋白溶解过程(凝血或纤溶)处于优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临床表现的特征。以凝血为主者可只表现为血栓栓塞性DIC;以纤溶为主者可发展为急性消耗性出血;也可在上述之间呈现一种广谱的,涉及不同类型的DIC临床表现。因此,首先通过实验室检查,确定DIC的发生是何种指征,再进行用药。

在过去,治疗DIC都是大量的输入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酶原及各种凝血因子、止血药物等,抢救成功率非常低。通过治疗理念的改变已经使DIC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目前还有一种治疗DIC的新药: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已经问世,所以DIC的治疗不再是不治之症。

我国崭新的DIC诊断与治疗理念从2018年开始临床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DIC其实并不可怕,只有正确的认识,准确的诊断,全面掌握其病理生理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方法积极对症处理,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疾病,为DIC患者安全保驾护航!